2022-10-22 11:20:02
世界小姐冲上了热搜。
这一次,不是因为美貌,而是争议。
顶替原冠军成为中国赛区代表的佳丽原先并没有名次,履历也被网友质疑造假,扒到最后,主办方都出现了两个。
后又有闺蜜出来辟谣。
真真假假的选美风波中,我们可以发现,曾经光鲜亮丽、惹人注目的选美其实已经衰落。
选美,风光不再?
现在的选美只能靠上热搜博得关注,已经没人再关心世界小姐本身,更多是感叹一句:原来这个比赛还没停办。
不讨论颜值,毕竟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如果不是争议,可能也不会有人再注意选美比赛,可以说,“丑”比美更出圈。
港姐被无数次吐槽颜值下降,之前的选美选手如李嘉欣、张曼玉,都是公认的港式美女,难免拉出来进行对比。
日本选美也被认为是谜之审美,比赛结果出来大家都不太满意。
更多的选美比赛变成了被人围观的笑料和瓜。
不仅选美比赛的关注度下降了,选美冠军的价值也在贬值。
虽然大部分选美冠军之后都会把重心向演艺圈转移,但是近些年叫得出名字,成功转型演员的选美选手几乎没有,大部分是“获奖即巅峰”。
还有人顺应趋势进了直播间,当起了网红。
每个人出路不同,但显然已经无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
这一落魄和多年前选美比赛的火热形成了鲜明对比。
要知道,当年选美造星无数,而背后还有着一个庞大的产业链。
选美获奖和出名、赚钱是划等号的。
李嘉欣一直以来被称为“最美港姐”,当选冠军后不久就签约了无线,塑造了小师妹岳灵珊、阿珂等经典角色。
袁咏仪19岁摘得港姐冠军。20岁成为华裔小姐亚军。以港姐冠军的身份出道,第一部电影《阿飞与阿基》就夺得香港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后来成为台湾地区最受欢迎女演员。
还有张曼玉、赵雅芝、钟楚红……
香港小姐源源不断向影视圈输送女演员,我们心目中的不少白月光都是选美出身。
获奖选手会长久地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甚至成为明星,选美比赛为想出道的人提供了一条捷径,造星能力杠杠的。
选手前仆后继参加比赛,举办方也热情高涨。
90年代的中国,比赛一年可以办几十场,选美最多的时候,在成都一天同时举办7个比赛,报名人数也增加了很多。
除此之外,选美比赛的观众缘很不错。
当时世界小姐的全球电视观众可以达到20亿。
为什么当时大家会如此热衷于选美呢?
曾经的选美产业多辉煌?
选美的火热使其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不少人都从中赚的盆满钵满。
实际上选美自诞生起就和经济密不可分。
1921年在新泽西州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选美活动,目的就是招揽游客,增加收入。
1952年,世界经济大萧条的时候,美国首次举办“环球小姐”选美大赛,随之而来的是美国经济的大复苏。
这次比赛成为美国经济史上的一个神话,人们尝到了选美带动经济的甜头。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选美比赛出现了。
选美比赛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赞助、广告和商演。
比如亚洲小姐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盈利模式,主要是分赛区销售,赞助授权、商演影视、线上打赏四类。
59届国际小姐大赛上海区总冠名价格达到300万元—500万元,品牌赞助商也要10万元起步,最高可达100万元。
一些规模较大的比赛还可以向分赛区授权,获得授权费。
世界小姐的中国赛区就是一个分赛区。
分赛区从冠名、承办、协办、联合赞助等又能获得一笔不少的收入。
第53届世界小姐大赛与十几家企业有商业合作,这场比赛共为三亚带来1690万的招商收入。
关琦
后来出现了较新型的收费项目。
像旅游小姐,可以和景区合作,向景区收取服务费,从门票超额完成部分中提取分成。
旅游小姐和西塘古镇的合作收入可达上百万元。
图源:中国网
对于获奖选手来说,在比赛中获奖可以获得巨额奖金,还有可能出道。
诗丽通在第59届“国际小姐”选美大赛中获得冠军,成为首位在国际小姐比赛中夺冠的泰国人,同时获得了一百多万的奖金。
除了为举办方和选手带来巨额收益,选美还能带动当地的发展。
选美比赛又被叫做“美女经济”,意思是用美女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美女经济中,参与的各方:观众、举办方、策划方、媒体、美女本身都是获利者,“美女经济”也因此火遍大江南北。
选美比赛利润率在30%至35%左右,三亚大办特办选美也是想带火当地旅游业。
选美这么有利可图,怎么近些年溅不起水花了?
为何突然衰落?
从之前的全民关注到现在无人问津,我们为什么都不看选美比赛了?
首先,商业竞争逐渐激烈后,选美比赛已经到了泛滥的地步,并逐渐畸形发展。
它们大多同质,名字也长得差不多。
要不就是“环球”“世界”“全球”,要不就是以地名命名的“XXX小姐”。
现在国内每年有五花八门的选美比赛300多场,除了一些知名度比较大的,更多的是山寨货。
国内机构去国外注册一个带着“国际”“亚洲”“环球”名字的品牌,回国后就能进行商业运作了。
还有半路杀出分一杯羹的。
国际旅游小姐打出名气后,“拷贝者”也随之出现,另一个公司也使用这一名号举办比赛,让原举办方损失了几千万元。
其次,选美比赛变成了资本的游戏,潜规则盛行。
选美比赛不一定是观众、评委选出来的,还可能和主办方,合作公司有千丝万缕的瓜葛。
选美比赛已经多次被爆出潜规则和评选过程不透明。
上面这些现状让不少人逃离选美,选美比赛落入了“选手荒”的困境。
比赛选手的数量比较稳定,而比赛数量增长的如此快,就会导致选美选手重复概率很高,有的甚至到了把大学生拉过来临时救场的地步。
再加上选美出路大不如前,比起选美,短视频更能让人一夜成名。
渐渐无“美”可选。
随着媒体的丰富,选美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
选美的考量比较多元,不仅包括外貌,还包括才艺、学识等,所以选美比赛中选手的学历水平一般都比较优秀。
现在让大家感到不满的比赛结果其实是综合了各方面的得分选出来的,而大众的关注点往往都在脸上。
短视频上美女随处可见,那为什么还要看选美比赛呢?更何况我们已经没有了看电视的习惯。
对于广告方,在选美这种传统媒体上打广告显然是个不划算的选择。
另外就是人们观念上的变化。
选美比赛选的是六边形战士,不是在某一方面最好,而是没有短板的女性,本质上,还是对女性的一种规训。
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温柔贤惠又精通琴棋书画。
随着女性主义兴起和审美的多元化,女性不愿成为被凝视的物品,认为美不是一个刻板的定义,选美比赛的观念显然过时了。
但也有的选美比赛积极转型。
德国小姐把年龄限制从28岁改到了39岁,不再公布体重等被认为具有“歧视性”的数据。
2022年德国小姐的主题是“女性盛典”,冠军颁给了一名37岁的企业家,虽然出身贫困,但她靠致力于社会活动打败了其他竞争对手,被称为“社交媒体绿色网红”。
这让我们看到了选美的不同理念。
最后,小印想说,选美比赛可以不只是美貌的载体,女性,还有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国际旅游小姐大赛:选美经济撬动中国旅游产业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空降总冠军?潜规则“杀死”了中国选美, ELLEMEN 睿士
[3]中国“选美”再回首,观察与思考
[4]世界第一美,凉了就凉了吧,Vista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