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2 15:49:00
如果说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没有邓小平亦没有新中国,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这两人对于中国同样的重要,同样是伟大的人物。中国有这两大伟人是何其之幸,两大伟人对中国的贡献又是何其之大!
新中国成立后,全民迈进了新的社会主义时期。经过20年的发展,全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很大的成就,然而百姓的生活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大多数人仍然生活在贫困线下。甚至在大跃进时期,一些地方干部为讨好上级,弄虚作假,导致大量百姓吃不饱饭,生活极度困难。
1973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周总理听取当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的灾情汇报,宋平讲到了甘肃省中部定西等十几个县有200万人口的地区许多人没饭吃、没衣穿、没被子、等生活极端困难的情况。周总理听了后非常难过,自责地说:“我们解放都几十年了,搞了20多年还是这样,甘肃老百姓还这么困难,国务院有责任,我当总理的有责任,对不起老百姓啊。”
无独有偶,华国锋在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说:“从1974年到1976年,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产量2800万吨,财政收入400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1978年12月12日,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一个重大政治问题。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把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可以说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转折。
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有个炒瓜子的“傻子瓜子”生意越来越火,一个人忙不过来于是他开始雇人帮忙了。然而敏感问题随之而来:雇工是否属于剥削?安徽省农工委立即展开调查,报告基本肯定了雇工的做法,随后将报告被呈送至邓小平阅处。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在当时的社会普遍有一种声音:“养三只鸭子是社会主义,五只鸭子是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们对资本主义是极其敏感的,社会惩治力度也非常的大。
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邓小平顶住压力,对个体经济发展给予了肯定。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思是放两年再看。那个会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一个‘傻子瓜子’,就会变动人心,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时间,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
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邓小平的回答思路是“不争论,大胆地试”,“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谁如果觉得改革不好,那么你就不参与就行,谁如果觉得它行,那就积极大胆地去干。”
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仍有一部分人反对,还有一部分人出于观望态度,但同样也有一批人大胆地去干。
事实上古代的任何时期的改革都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从商鞅变法到毛主席时期的土地革命等等,他们都存在改革者与被改革者的利益冲突。甚至这些改革还存在一个悖论,就是改革借助的力量恰好却是要改革的对象。唯有毛主席时期清楚地分析了敌人和朋友的关系,才使得革命能成功。而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它几乎不会牵扯任何人的利益冲突,因此它比以往任何时期改革都要轻松得多。唯一的困难就是改变思想,改变姓“社”还是姓“资”的认知。邓小平巧妙地把这个问题交给实践来证明,最终得出“发展就是硬道理”。
不可否认的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是建立在中国30年发展的基础上开创的,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傅高义八十年代在广东考察时说:“当邓小平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由毛泽东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全国性政党和政府;他有很多经验丰富、像他一样赞同深刻变革的老干部共事;他上台时有一个开放的世界贸易体系,其他国家愿意与中国分享资本、技术和管理,并欢迎中国加入国际体系。”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正面回答了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这个问题的死扣一旦解开,市场化的大潮便不可遏止。姓“资”姓“社”和计划经济不再是社会的主题词,中国的思想争论和社会矛盾进入了新的阶段。
人们内心没了后顾之忧,各地工商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市场化建设。在农村实施分田到户,充分调动了广大劳动力的积极性,农业生产稳步提升,人们的生活越过越好。到2020年底,已实现全民脱贫,全民迈向小康的道路,实现了全人类最伟大的创举。
今天的社会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在告诉我们,不要忘记是谁克服重重困难带领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